如果你是一名医生,手术中用的那把微型活性钳,可能你没注意过,它的钳头并不是用传统加工做出来的。它来自金属3D打印,直径不足几毫米,能在不组装的前提下直接成型,结构轻、精度高,还能一次性满足多个力学动作需求。制造它的,可能就是云耀深维。
但这还不是全部。血管里的支架、内窥镜的金属头端、微型探测器的多通道流道,甚至航天器的点阵骨架……这些你以为只能靠超精密车铣加工才能完成的结构,现在都可以用打印的方式“长”出来了。
今天我们就来看看,云耀深维究竟都打印出了什么“真东西”,这些成品又是如何一步步从一堆金属粉末变成可直接使用的零件。
一、先看结果:云耀深维打出来的到底是什么?
医疗领域:打的是“能进手术室”的零件
在医疗器械领域,金属部件从来不只是个结构件,它必须“精准”“稳定”“可植入”,这三点缺一不可。
云耀深维目前已经交付的典型成品包括:
活性钳组件
微创手术中使用的微型操作工具,对精度、强度、动态配合要求极高。云耀深维通过微米级路径控制,一次成型活性钳的核心部件,无需后续组装,缩短了装配链,也提高了可靠性。
内窥镜金属头端
尺寸小、结构复杂、承压要求高,而且必须耐腐蚀。这类金属头端结构以往必须多道工艺组合实现,现在可在1次打印中完成,表面粗糙度稳定控制在Ra 0.8μm以下。
血管支架(NiTi形状记忆合金)
这是金属3D打印在医疗植入领域的一次突破。NiTi材料对温度非常敏感,打印窗口窄,传统设备难以稳定打印。云耀深维通过深度参数调控,实现了形状记忆支架的可控制造,可根据体温在人体内自动展开,精准贴合血管形态。
这些成品背后,是微米级精度控制、复杂几何成型与特殊材料工艺的叠加。不是“炫技”,是真正进入应用的制造方案。
航空航天:打印的是结构、也是性能
多孔流体力学探测器
听上去像科研器件,其实已应用在发动机测试场景中。直径不到1毫米,却能在内部打印出多个独立流道与腔体。结果是什么?压力分布的对称性显著提升,校准曲线更加一致,采样精度与灵敏度也更高。
轻量化点阵骨架(TC4材料)
点阵结构是航空航天减重的关键方向。云耀深维可稳定打印出杆径最细80μm的金属点阵,结构规则,力学分布合理。可作为微型框架或拓扑优化组件,在保证强度的同时大幅减轻重量。
微电子领域:打印“看不见”的精细结构
这部分前面提过的点阵结构也适用于微电子;此外,还有微弹簧、微针阵列、微型封装外壳等,云耀深维都具备批量交付能力。但在这篇文章里,我们聚焦医疗与航空这两类“对精度、可靠性、复杂度要求同时很高”的典型领域。
二、这些成品是怎么被“打”出来的?
要把这些结构从图纸变成实物,需要的不仅是打印机,还有一整套系统能力。
1. 从建模开始就要“懂结构”
设计过程不是简单三维建模,而是结合力学、热场、应力与材料特性进行建模。尤其医疗类零件,需要与CT数据对齐,并做支撑优化。
2. 路径规划:每一层、每一线都得算清楚
云耀深维自研路径规划算法,支持层厚从5μm起步,激光扫描线宽、功率、扫描策略都可以精细调控,甚至可实时调整。打印出的零件不仅外形精准,力学性能也更一致。
3. 无接触换粉、参数深度可调
设备支持多种金属材料的打印,包括钛合金、镍基合金、形状记忆合金等。无接触换粉系统避免污染,材料切换效率高。
4. 支撑策略优化,甚至无需支撑
最小10°悬垂也能实现无支撑打印,意味着复杂结构能真正一体成型,减少了后处理风险,也提升了整体零件稳定性。
三、从“能打”到“能用”,差的就是一整套工业能力
在很多人印象里,金属3D打印“可以打任何结构”。但真正的问题不是“能不能打出来”,而是“打出来的能不能用”。
云耀深维的优势不在于“炫技”,而在于:
打得准(精度≤2μm)
打得稳(重复精度、过程控制、后处理匹配)
打得真能用(医疗级、生物兼容、工程性能)
这才是从样件走向产品的关键一步。
你以为金属3D打印只能打展品,云耀深维已经在打医疗级手术钳、可植入支架、航天级微探测器。这不是“未来”,这就是现在。真正的成品,是最硬核的回答。

3D打印知识中心
金属3d打印成品及过程
- 相关推荐: 金属3d打印
- 关键词: 【金属3d打印】
下一个
:
金属增材制造设备有哪些特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