喜报,航空航天在金属 3D 打印领域又有了新突破,成功达到量产,这得益于金属3D打印厂商的技术拓新。其中,云耀深维的技术备受青睐,金属增材制造设备把层厚精度拉到了 0.02 毫米,成功迈过航空航天能不能放心服役、能不能批量交付的那道坎。
大家都清楚,飞机和火箭上的零件不是普通零件。高温、高压、震动,这些都是零部件所需要承担的环境,一旦出现存在零点零几的误差,性能掉下去不说,还可能严重到影响安全。过去工程师尝试过把层厚做到更薄,但大多停在实验室,真要量产,常常遇到设备稳定性和效率的问题。云耀深维这次的突破,难得的是把高精度和量产放在了一起。
以流体力学探测器来说,例如多孔探针,这是一个特别典型的零件。它要实时感知气流、压力和温度,把数据传给飞控系统。面对这个精细化的零部件来说,过去企业的处境很尴尬:
如果要追求精度,就得靠人工打磨,少说几个月才能勉强出货,交付一拖再拖。
如果追求速度,性能又会打折扣,零件交上去,可能就是整机的隐患。
这次云耀深维的高精度金属3D打印技术给了制造商一个全新的选项。2-10微米的层厚,很多细小通道直接一次成型,后处理能省不少。比如之前有一家客户做新型探测器,按传统路线,从设计到交付得三四个月,还要一堆人手打磨。现在换了云耀深维的打印设备,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,精度稳稳压在设计指标以内,得到业内不少好评。
这种精细的升级远不止“省点时间”这么简单。从这三个角度来说,才是真正的“有益”。
对研发来讲:实验验证快了,产品迭代更快。
对生产商来说:零件交付稳,供应链压力小。
针对客户:拿到的零件更可靠,飞行器的性能和安全性自然也更有保障。
换句话说,以前困扰大家的工艺难题,现在总算有解法,已经不再是停留在论文里的“数据”,而是真正落到了生产车间、走进了航天。也许,我国金属3D打印技术的不断升级下,大概会成为更多航空航天企业的常规选项,甚至可能走向卫星、深空探测器这些更复杂的领域。
这对云耀深维来说,高精度金属3D打印技术不只是航空航天的敲门砖,也意味着更多需要精细化零部件的市场机会。0.02 毫米层厚,把“能做精”与“能量产”放到了一起。这不仅提升了自身竞争力,也让行业看到了金属 3D 打印的新可能。

新闻中心
高精度金属3D打印精度再突破:层厚达 0.02mm,助力航空航天精密部件量产
- 相关推荐: 金属3D打印
- 关键词: 【金属3D打印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