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D打印新闻
新闻中心

高精度金属增材制造:设备、材料与标准的三重升级

金属增材制造(金属3D打印)耗费将近20年,从研究场所走到生产线,现如今已经是成为航空、医疗、能源等行业的宠儿,但它的普及过程并非一帆风顺,这背后牵涉到三个老大难问题:设备能否够稳,材料能否跟上,标准能否说得清。

设备升级下的困境
过去,传统的激光选区熔化设备,层厚普遍在20-50微米,表面粗糙度往往在Ra 7-20微米之间,不少工程师吐槽,零件打印出来以后,需要额外的去抛光、修整,耗费人力和时间,尤其是对于航空发动机喷嘴或者心脏支架这样的应用,这种“二次加工”几乎是不可避免的。

尤其是前两年,有国内制造企业尝试用常规打印机批量生产航空燃油喷嘴,但在成百上千个零件里,合格率徘徊在70%上下。每次调机,工艺工程师都要反复试样,调激光功率、扫描速度,像“黑箱实验”一头蒙。对于金属3D打印厂家来讲,时间紧、产能大的项目,难以让客户放心。

材料的挑战同样不容小觑,如何研发粉末成了老大难
另一个瓶颈就在于材料。金属3D打印用的金属粉末看似和传统冶金没什么不同,但事实上,对球形度、颗粒分布、流动性都有极高要求。最主要的问题,行业里没有办法长期稳定供应的粉末体系,常见的就是钛合金、镍基高温合金、不锈钢等。

然而金属3D打印应用的行业需求却远比这复杂。比如,医疗植入物希望兼顾强度和生物相容性,航空部件则追求轻量化和耐高温。很多时候,需要梯度材料或者复合材料,而这恰恰是传统粉末体系难以覆盖的。更麻烦的是,不同厂家的粉末批次差异,常常导致打印参数无法通用。工程师们不得不一遍遍重新摸索,浪费了宝贵的研发周期,这也让研究所没办法开拓新的粉末。

模糊的标准,让业内的合格率难以界定
在金属增材制造快速发展的这些年,标准体系却始终滞后。大家都知道,零件的疲劳寿命、孔隙率、表面质量至关重要,但各国的检测标准五花八门,行业之间更是难以统一。严重的说,哪怕同一款零件,在不同工厂可能得到截然不同的检测结果。

早在去年,我国和欧洲已经相继推动高精度增材制造标准化,把层厚控制、表面粗糙度和无损检测纳入规范,今年9月份也是执行新的标准,但现实是,许多中小企业的设备和工艺还达不到要求,可能会导致“标准在上面走,生产在下面跑”。

金属增材制造

这三个困境,却激发了云耀深维的斗志
云耀深维,江苏太仓企业,手里掌握着微米级金属打印的“独门武器”——Micro-LPBF 技术。和传统打印技术不同,它能把打印层厚压到2-10微米,表面粗糙度Ra 0.8-2.8微米。它支持无支撑打印,最小角度可以做到10°。这在复杂微结构上,几乎是“降维打击”。

在材料端,云耀深维提供多材料打印方案,可以在一个零件里实现梯度过渡,满足科研和应用前沿的探索。而在设备层面,它还考虑了研发环境的实际需求——500度-700度超高温预热、整体换缸和无接触换粉,既提升了安全性,也为不同粉末体系的切换提供便利。

至于标准,微米级精度本身就是一种“超额完成”。当你能稳定控制在2微米的精度时,很多以往靠检测补救的问题,就能在成形环节解决。这意味着,增材制造的质量检测,不再是“亡羊补牢”,而是“未雨绸缪”。


金属增材制造行业,正处在一个临界点。设备需要突破精度极限,材料需要多样化扩展,标准需要逐步统一。而云耀深维的做法,是把三者捏合在一起:用设备把精度做上去,用工艺和材料扩展研究边界,再用稳定性和一致性对接标准。
 

联系我们
请提交需求,我们马上跟您取得联系:
  • 姓名*

  • 电话*

  • 邮箱l*

  • 公司名称(选填)

类型*

请选择
  • 我是代理商
  • 我是客户

如果您有其他想了解的信息或者疑问,欢迎给我们留言(选填)

相关推荐:
  • 金属3D打印设备
联系我们
请提交需求,我们马上跟您取得联系:
  • 姓名*

  • 电话*

  • 邮箱*

  • 公司名称(选填)

类型*

请选择
  • 我是代理商
  • 我是客户

如果您有其他想了解的信息或者疑问,欢迎给我们留言(选填)